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因浑身长满尖刺,从不受待见,农民见到都躲 [复制链接]

1#
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专科比较靠谱 https://jbk.39.net/yiyuanzaixian/bjzkbdfyy/sfxbdf/

在山区农村,最常见的就属野花野草了,不管是田间地头还是马路边,甚至是房前屋后,放眼望去,各种植物尽收眼底。而在众多的植物中,有一种能够开出黄色小花的植物,非常普遍,且生命力顽强,在极度贫瘠的土壤里它也能旺盛生长,但颜值不高,从不受人们待见,因它浑身都长满尖刺,农民见到都躲开,成了名副其实的害草,它的名字就叫“蒺藜”。

蒺藜是一种野生的半藤蔓植物,多生长在干旱的荒地、山坡或居民点附近,分布广泛,几乎全国各地均可见其身影。可能大家听到蒺藜这两个字时会觉得比较陌生,但要是你看到它的样子,就能立马知道它是哪种事物了。蒺藜这个名字相信大家比较少听,但是大家一定听过狗娃刺或者旁通,其实它还有很多别名,比如:屈人、名茨、休羽、升推等,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着蒺藜的大名。

在了解蒺藜的功效和作用之前,我们先认识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蒺藜。因为不了解蒺藜的人,很多时候会把蒺藜和白蒺藜搞混淆,可不要小瞧只有一字只差,效果真的是“差之毫厘,谬之千里”,可马虎不得。白蒺藜,又叫沙苑蒺藜、沙苑子、潼蒺藜等,和蒺藜不同一个科目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上写道“潼蒺藜,结荚长寸许,内子大如芝麻,状如羊肾而带绿色,今人谓之沙苑蒺藜。”意思是说,这个白蒺藜的种子长得像羊肾,按照“以形补形”的说法,中医上认为白蒺藜有补肾的功能。

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蒺藜,又叫刺蒺藜、蒺藜子等,为什么叫它刺蒺藜呢?李时珍曾写道:“蒺,疾也,藜,利也,其刺伤人甚疾而利也。”意思是说这蒺藜,长得可不讨人喜欢,一不小心就可能会中了它的陷阱。但虽如此,蒺藜的价值作用还是非常大的,它可以散风祛湿、泻肺明目,还可以有效治疗头痛、目赤多泪、风痒、溺血肿痛、肾虚遗精等疾病。但刺蒺藜多为野生,数量很少,比白蒺藜更少见。

其实蒺藜在我国古代早已被广泛运用,主要是作为一种民间食用药材,用来治疗一些病症。根据中医书记载,蒺藜这种果实切开以后,可以在切断面看见黄白色的油性种仁,这些种仁可以用来食用。古时遇到荒年,有用蒺藜炒黄去刺,磨成面粉状,做成饼或者蒸食以度饥荒。在以前的历史典故中,蒺藜通常作为一种珍贵的、带有传奇色彩的食物出现。

比如其中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典故,是讲在汉朝时期,汉室后裔刘秀在兵败以后,外出逃亡,在被王莽追赶的情况下,日夜兼程,三天三夜不曾进食。后来实在撑不住,被累倒。但是在荒山野林中也没有什么可以充饥的食物,他又没有力气去打猎。此时,绝望的刘秀只能以身边的“野草”充饥,他本来觉得逃不过一死,先填饱肚子再说,哪怕被毒死,也好过被俘虏。

但是刘秀发现有一种植物不仅可以吃,而且里面也含有丰富的汁水,可以用来解渴。本来刘秀因为心情焦急,身心俱疲,以致肝火上扰,目赤多泪,头晕目眩,但是吃过这种植物以后,发现不仅肚子填饱了,还变的耳清目明,不久就恢复了力气。

为了以备不时之需,刘秀又采集了许多这种野草带在身边,饿了渴了就拿出来吃,就这样凭着这小小的野草竟然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,成功躲过了追兵和官兵的追查。在安定下来以后,他专门拜访名人志士,想知道这种草到底是什么东西,原来这种又能用来食用又具有一定治病功效的植物就是白蒺藜。关于蒺藜的典故有很多,除了刘秀皇帝的救命草之外,还有永乐公主的美容茶,讲的都是蒺藜。

而关于它的药用价值,就有更多记载了,《神农本草经》中属于上上品药材,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记录,蒺藜有明目止痒的作用,以前很少有关于这个功能的报道。但现在咱们国内的药学家已研究发现,蒺藜的果实中有一种叫“白蒺藜醇苷”的物质,他可以促进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存活。这巨大的发现,会让蒺藜打开一个“新的世界”,让它在保护视力、治疗青光眼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
作为一种随处可见的荒地野草,殊不知有如此大的作用,其实在大自然的众多植物中,很多都具有珍贵的价值作用,只等我们去发现,比如这“蒺藜”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